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游戏攻略 > 正文

中国式家长手游好玩吗(实测游戏试玩心得)

mxj 发布:2023-07-30 22:49:34 176


《中国父母》本身作为一款国产小成本独立游戏,能有今天的销售成绩实属难得,也在后续的不断更新优化中看到了诚意。成为第一个想讨论中国学生成长教育环境的游戏。但是名气之下,真的很难。游戏本身作为模拟商务类,质量一般,对中国家庭成长环境的探讨也很讨喜。

我为什么给了《中国式家长》这款游戏一个差评

原谅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意味 宽恕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含义。

终于有钱雇艺术了。

之前屏幕的问题很直接:UI粗糙,字符粗糙,甚至标题的字体都能感觉到是程序员用袖子画的。在游戏过程中,编曲、头像、道具中,都有直接复制粘贴的表情包素材,甚至真人图片。

我为什么给了《中国式家长》这款游戏一个差评

新的学习场景 新的学习场景

但是大家都能理解,毕竟没钱。现在随着中国家长的普及,画质在以看得见的速度提升。各行各业的美女不断吸引进来,更帅的爸爸,更漂亮的妈妈,甚至隔壁邻居的儿子都开始变酷了。随着女儿版的更新,还有大量的独家事件插画,场景界面,人物画图,都相当好看。

我为什么给了《中国式家长》这款游戏一个差评

当女朋友成为孩子他妈 当女朋友成为孩子的母亲,

我为什么给了《中国式家长》这款游戏一个差评

各有各酷的对象们 各有各的爽对象。

这次美术升级极大的提升了游戏的观感,不过既然不缺钱,我觉得是时候处理一下之前的美术素材了。

表情符号作为当下最火的流行元素,不可否认的可以拉近玩家之间的距离,增强现实中的代入感,营造周星驰式的无厘头和搞笑氛围。但是这种戏谑感冲淡了整个模拟教育,而且还涉及到版权和肖像盗用的问题(毕竟是商业游戏)。网上的这些表情包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这是好玩的玩物。而不是一部经过长期测试,正式上市销售的商业作品。

我为什么给了《中国式家长》这款游戏一个差评

妙.jpg 苗。使用jpeg文件交换格式存储的编码图像文件扩展名

一款独立游戏的外观可以不考虑,也不是开发团队人数少、预算低就可以直接用网络图片作为画面素材,这都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样只会让人觉得团队对自己作品的要求不够严格。几个人一起合作玩独立游戏很辛苦,但希望这不会成为理由。

简单的游戏承载着复杂的情感

作为一种教育,《中国父母》在玩法上非常常规,要做的事情也很简单。既没有辉煌的制度,也没有创新的变革。也就是从1岁到18岁高考结束,我不停的提升孩子(或者自己)的属性值,保持心理平衡不崩溃,安排各种事务,学习各种技能,和同学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最后完成学业,找到工作,谈婚论嫁。

我为什么给了《中国式家长》这款游戏一个差评

一个闺蜜和一堆潜在对象 一个最好的朋友和一堆潜在的合作伙伴。

在简单玩法的基础上,有太多现实感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插入:拿零花钱去杂货铺做家务,跟别人家小孩学,假装推脱红包,参加中国极客秀,写命题作文,做模拟试卷,用手机早恋等等。,里面充斥着那个特定时期的视觉和视觉内容。制作组还特意搜集了很多玩家小时候的真实经历,试图触达更多人的记忆。单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父母已经做得很好了。

用游戏性来表达

比起把剧情文本扔在脸上使劲读,通过直接播放让玩家感受和理解才是最感人的表达。通过这些游戏,我们可以试着理解父母行为背后的逻辑。

自从我们出生以来,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只是身体健康。当你以为随便打滚就能轻松掌控人生的时候,一切都变了。这一切都会从小学开始,父母的期望会越来越夸张。你已经不可能朝着你的目标努力了。你需要付出更多来满足父母的各种需求。

我为什么给了《中国式家长》这款游戏一个差评

即便如此,也几乎不可能达到要求,比如你需要25W属性点才能获得后期游戏操作技能的资格。就算你一开始就下定决心开发自己的情商和想象力,也不可能最多达到一万。是的,即使你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只要你不够精明,你就永远不可能靠自己的努力成功。

在这里,数值不再是冷冰冰的属性点,而是现实问题的具体呈现。就像我心理压力第一次达到红色门槛,直接让我产生了自卑感,同时心理压力恢复正常。为了让内心的平衡不至于崩溃,我们会用自卑来保护自己,这是我在这里得到的最直接的信息。而且即使童年的这种心理阴影最终通过自我调节或者父母的夸奖得以恢复,人格缺陷也会伴随一生。

我为什么给了《中国式家长》这款游戏一个差评

类似的表达还有很多:上小学之前,我们无法通过用零花钱买东西来减轻心理压力,学习部分的压力还是+5。除了没有简单的降压方法之外,在游戏初期,玩家只注重属性,不在乎心理压力,也会导致我们在小时候留下心理阴影和性格缺陷,这和小时候父母不注重呵护我们的心灵,一味追求物质满足的情况非常相似。

道理很简单,但是通过游戏性表达出来就很有价值了。

不可忽视的逻辑和平衡缺陷

作为一款模拟游戏,你越投入,越能发现游戏和现实的区别。每个游戏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省略了一些模拟细节,主要集中在商业部分,比如开罗系列和过山车游乐园系列。就是逼自己更逼真,比如模拟飞行,模拟安装;或者尝试还原一个像这样的集体印象中的场景,模拟当时发生的事情。

处理方式可能不一样,但目的是一样的:希望玩家能在游戏中投入更多的真情实感。

可惜中国家长的游戏性不够扎实。在我深入的游玩体验中,代入感不仅变强了,也让我觉得不能在这个模拟中投入太多的情感,因为明显的逻辑矛盾让我觉得不真实,平衡测试的缺失让我过早的找到了最优解。

我为什么给了《中国式家长》这款游戏一个差评

拿没有负面影响的国内旅游来说。给自己安排六日游没有经济负担,父母经常花钱也不会少满足。增加的健身价值甚至比去运动场上训练还多?作为一个体育生,我宁愿每天给自己安排一次旅行,也不愿去训练,所以我会加入国青队。我是怎么做到的?

这里可以提一下这本书最大的败笔:所有学习项目的理解要求上限是999,属性要求太变态。这让大脑发育再也不用想了。你不用担心是点这个颜色还是那个位置,是稳定增长还是全屏爆炸。你只需要打开思维,疯狂点击悟性点。

因为你佩服商学的属性点差(不到几千),相对于几十万到几十万不等的技能要求,简直就是九根牛一毛。而且悟性的积累速度比你快很多。一个脑开发大概能有几百个收益,两三个游戏肯定能完成999的要求。有了悟性999,就没有学不到的东西,让所有的安排、行为、学习、属性都变成浮云,一点都不重要。

我为什么给了《中国式家长》这款游戏一个差评

当眼里只有开图和悟性时,所谓的脑内开发已经变了味道。 所谓的大脑发育,在眼里只有视觉和理解的时候,已经变了味道。

更致命的是,游戏决定你是否成功,这和你的属性无关。无论你的属性多高,如果不学习相应的技能,还是会一事无成。结论是基于什么?是的,你学到了什么技能,你是如何获得的?用悟性。

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如果你不想刷父母好感去要道具的话。作为体育特长生,不需要安排任何训练和锻炼。如果一直旅游,可以去美队集训,去国家队集训,最后成功成为奥运冠军也不难。你可以打破现有的一切逻辑,通过理解环游世界。

这样的人出戏的例子很多。

美术生的进阶学习竟然是绘画、雕塑、当代艺术、行为艺术,这明显是四个平行的范畴。怎么可能是递进关系?我学不好画画吗?怎样才能从事行为艺术?这是对用针注墨的老动作艺术的嘲讽吗?

我为什么给了《中国式家长》这款游戏一个差评

不合理的设计还不止这些。

谁代表了我们的好恶?

学习项目通常代表着我们在游戏中需要努力去做的事情,伴随着家长的满意和个人的压力。娱乐项目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和玩耍,忘记学习。父母不满,亲自减压。然而,也有例外。学习计划中学习独立游戏是减压,家长不满意。在娱乐项目上,玩高的家长开心,玩任天堂游戏的家长不开心。

我以为是因为走了独立游戏路线,没想到即使是体育专业,美术专业也会增加我个人的压力。

在通常的语境下,我们在性爱过程中做的是减压,我们被迫做的是加压。那为什么要代入每个玩家都喜欢游戏?这个游戏必须是关于放松的吗?玩游戏的时候敲键盘破坏屏幕的人很多。更何况我是开发游戏的,不仅仅是玩。开发者能不能问问自己,做独立游戏压力小吗?我做自己喜欢的艺术创作,体育锻炼怎么可以超负荷?

这让我很不满。减压加压成了制作人的个人好恶,固定为静态值。而不是按照我个人的成长路线动态变化。

说教意味浓厚的鸡汤故事

游戏中插入了大量与你所选路线相关的名人。玩独立游戏的人会遇见小岛,玩运动的人会遇见林书豪(苏浩)。他们会毫无征兆的出现在你面前,开始自己谈论一些大事。

其实鸡汤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确实有很多玩家可能对游戏开发有很多美好的幻想。在这里说明一下真实情况,让大家明白国内独立游戏的情况也是相当不错的。但是,你这个事件应该会有相应的效果。玩家听了你一段时间后,心理压力并没有减轻或改善,对属性的理解也没有提高。没有新的技能和新的学习娱乐项目,就像大家以为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我为什么给了《中国式家长》这款游戏一个差评

在没有融入游戏的情况下,扔给你一堆文字,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生硬突兀的鸡汤广告,为了强行升华剧情内涵。

大家都在玩的刻板印象

就像游戏的标题一样,故事围绕着一个出生在中国特色家庭的孩子,如何在精神摧残和人格漠视的情况下,被迫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最后学习成绩一般,考了两三门甚至一个职校,随便找了个相亲对象,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这大概是最常见的人生剧本了。

那么游戏到底有什么问题呢?就是游戏建立了一个非常标准的家庭,对中国父母的刻板印象。除了父母,这个家庭遇到的所有人和事都是经典印象:喜欢找优越感的亲戚邻居,唯利是图的班主任,欺善怕恶的同学,出位的极客秀,假红包等等。

其实典型的人不擅长喷自己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静态数值的问题也蔓延到了人的设计上,就是不管玩家怎么做,大家还是保持原来的刻板形象,做出反应。所有的剧本编排都变成了特定语境下的表演,每个人都在努力扮演自己固定的角色。至于玩家做出的选择有什么变化,他们并不关心。

一个无论如何都无法摆脱的噩梦。

我为什么给了《中国式家长》这款游戏一个差评

父母不会因为我们听话而表现出真正的爱;也不会因为每天的抗拒而变得暴躁,失控,多疑。这些和父母自身的定性无关。它们就像一台奖励机器。当他们满意时,他们会送你一份礼物。当他们的满意度下降时,他们会给你一个心理阴影。区别只是胡萝卜还是大棒。

演的最多的父母都这样,其他角色就更不用说了。

我为什么给了《中国式家长》这款游戏一个差评

真的有点过了 真的有点过了。

诚然《中国父母》的内容已经相当厚道,后续更新还会继续加入那个特定时期的军训、运动会等等回忆。可以看出制作组是在努力还原那个特殊时期的特殊场景。这正是问题所在。它只能还原这个特殊的场景。这个场景的名字就是大家刻板印象中的中国家庭的成长环境。这是你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的家庭噩梦。只有天赋点是代代相传的,玩家想要努力建立的美好家庭,最终还是会落到水里。

如果说以上问题,可以理解为主题过于庞大,游戏难以承受。那么下一个可能就是我个人不推荐这款游戏的核心原因。

我们到底在玩谁?

我相信大部分的朋友,在看到中国父母这几个字的时候,已经觉得我们就是游戏里那个叛逆的少年,想要回望过去,为那些年不曾做过的事情,重新做一个关于自己内心的选择。但是我发现不对。我实际上还是自由的?其实大事小事的安排都是我说了算。我几乎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而且我还可以参与很多家长层面的事情,比如去看不去看节目,选哪个选哪个,安排自己的海外旅行或者国内狂欢,甚至自己出生的时候起名字!

我为什么给了《中国式家长》这款游戏一个差评

这时我真的变成了父母了吗 这个时候我真的成为父母了吗?

我以为两个星期会带给我一种全新的体验,让我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明白执政关系背后的原因。没想到,我又错了。我的教育似乎没有障碍,我可以随意塑造我的下一代。他不会反抗或者失控。我这个家长,帮他选择竞选班干部的台词,甚至约会的日期。

我想说到这里,其实你应该明白我想说什么。游戏中的每个周目都在重复同样的事情。我们没有扮演父母或者孩子的角色,也没有因为视角的改变而带来一套新的玩法。玩家一直在扮演编剧和导演,以居高临下的视角模拟一个特定场景下的中国家庭剧。戏剧冲突的双方早已各就各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正好相反。

但是没有一个真正应该重视的沟通、理解、表达的环节。我们都像命令一样在控制中。像《最后的守护者》这样的体验,可能就是带着一个婴儿和动物在一起的真实感受吧。

我既无法替代如此自由的童年,也无法替代如此令人满意的教育模式。

结论

在游戏性上有很多可以改进和加强的地方。无论是详细的数值,操作优化,还是亲子的差异化玩法,这里就不说了。我想和你谈谈这本书的主题:中国父母。

我听过一句话:父母用一生等待我们理解他们的痛苦,我们用一生等待父母理解我们的理想。有什么问题?是的,双方都在等待,等待被理解。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主动去表达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很多人都怪父母不理解自己,但是他们有没有明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每次都装作不求回报,都是为了孩子好,都极力维护父母的尊严,可他们什么时候透露过自己的真实想法?

可惜《中国父母》不能进一步讨论孩子父母之间的伪亲密关系,只停留在花钱噱头和强化刻板印象的层面。但如果这款游戏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广大玩家对自己和父母/子女关系的关注和反思,让更多的人和家庭有一点改变,那就值得了。

我为什么给了《中国式家长》这款游戏一个差评

中国家长:这个游戏好玩不好玩,就看你在这里想找什么了。如果你需要和我前世有一个真实的共鸣,从现在25元的价格来看,绝对不会亏本。但如果你和我一样,只是想玩好模拟商业的游戏,那么你可能选错了路。

+新美术水平不错。

+引起共鸣的故事。

+迷你游戏种类繁多。

+创造探索现实的机会。

-逻辑值和数值有缺陷。

-玩法固定,模式单一。

-故事角色死板,缺乏深度。

我为什么给了《中国式家长》这款游戏一个差评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零度游戏网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本文地址:http://www.00line.com/gamegl/118871.html


< img src="http://www.00line.com/zb_users/theme/tx_app/style/img/gg1.jpg">
< img src="http://www.00line.com/zb_users/theme/tx_app/style/img/gg1.jpg">

分享到

温馨提示

下载成功了么?或者链接失效了?

联系我们反馈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