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游戏攻略 > 正文

地雷战攻略 你来我打,不来也打!地雷战在民兵手中,是怎样运用得出神入化的

mxj 发布:2023-03-28 19:18:21 52


电影《地雷战》中,民兵们用地雷保卫村庄,反击日寇的“扫荡”和抢食,把敌人炸得粉身碎骨。但实际上,水雷战从一开始就没有发挥这么大的作用。使用地雷的战术和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都有一个在实践中训练和成长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起步阶段,首先要会用、会用,然后要敢用、善用,在实战中不断创新,直到熟练为止。特别是在地雷战成为全方位的群众运动后,地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使敌人所到之处,成为一切雷霆万钧、一切武装的战场,显示出汪洋大海般的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


水雷战为经受残酷战斗考验的抗日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

1945年11月,山东根据地以海阳县为例,总结其水雷战战术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年三阶段”:1943年初,石矿制造技术普及,同年保卫麦收时用于实战,一般在入冬后进行演习,逐渐达到“初学会用”的水平;1944年训练敌伪后,从“会用”发展到“敢用”;但直到1945年,40天“反剿”期间,才发展到“精致初学者”的成熟阶段。在总结中特别指出:“凡是想只说不练就敢用,或者想练几下就熟练使用的,都是主观的。”事实上,无论是山东、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华中,任何根据地的水雷战成功经验都是通过不断探索、反复总结、血与火的考验而逐步完善的。


1943年8月,胶东军区司令部编制了《水雷战术(草案)》。

第一阶段,滞后阶段,是地雷战的萌芽阶段。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奉行“以战养战”、“三光”政策。我们所到之处,人们满目疮痍,满目疮痍,给人们的生命安全、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以我军当时的兵力、游击队和民兵,还难以完全阻止日伪军的“扫荡”。在这种情况下,地雷自然成为阻挡和拖延敌人行动、争取时间转移人员和财产的最有效武器。


地雷在发展初期最重要的作用是阻挡和延缓敌人的行动。

这期间民兵进行地雷战的口号是“不让它来,不让它走!”在道路和村庄附近放置地雷使敌人很容易在夜晚或黎明前不出门。比如1940年冬天,河北兴县赵家川口村的房屋全毁,22人被侵华日军杀害。1944年冬,敌人再次“扫荡”赵家川口时,村口附近踩坏了三颗地雷,于是在村外山沟里露宿,村民彻夜骚扰,又在敌人可能聚集的地方再次埋设地雷,给敌人造成更大伤亡,于是早早撤退,不敢进村。地雷在实战中保家卫国,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从而加快了地雷战的推广进程,促进了群众爆炸运动的发展。随着这种作战形式的进一步发展,结合村庄防御,出现了“爆炸封锁”的模式,在敌人据点或主要交通路口形成数个雷区,使少数敌人不敢随便外出,有效阻止了敌人对周围村庄的突袭。


群众爆炸运动开展后,形成了“村村有矿,人人埋矿”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水雷战以“埋雷待敌”为特征。虽然起到了威慑作用,但奉行的是纯粹的防御性思维。敌人不经过,不踏上,就不会爆炸,也不可能每次都把敌人打死。一些长期埋在村子周围的“看门雷”也会误伤人畜,挡住了敌人,也间接挡住了自己。更重要的是,这种战术无法在敌占区和边缘地区推广。只要敌人避开埋有地雷的村庄,他的活动仍然可以非常猖獗。

第二阶段,杀伤阶段,是地雷战的发展期。反“扫荡”斗争的实践反复证明,最好的自卫方法是主动进攻,积极进行地雷战,尽可能多地杀伤敌人,效果远胜于单纯的消极防御。民兵的战斗口号也相应地变成了“你来我打,你不来我打!”海阳县的口号更是绘声绘色:“迎面吹,吹向敌人的心脏!”这一时期,民兵用雷战术最大的变化是由原来的“埋雷待敌”逐渐发展为“摆阵诱敌”和“主动杀敌”。密切观察敌人行踪,主动了解和掌握敌情,掌握敌人心理和行动规律后,有计划、有重点地布雷。典型的策略包括:


民兵们在战斗前讨论如何布雷,战斗后也开会回顾总结经验。

首先是主动诱导轰炸。物质吸引是最常见的方法。比如城墙被清除后,预见到敌人进村后会先寻找食物和水,于是在附近埋下地雷。1944年11月,侵华日军在兴县“扫荡”,在一个村子里看到一捆粉条。当他们去拿的时候,它突然爆炸了,飞向厨房的桌子,断了一只胳膊。敌人撤出村子后,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菜园,想用旁边的锄头挖菜时,又被炸了。作战诱敌是指在夜间破坏道路,拔掉敌人的电线杆,然后在道路和电线杆附近埋雷,将雷串接到竖线的断端,炸出来修理敌人。也有小股民兵去骚扰敌人,故意示弱。当敌人追杀他们时,会把他们引入雷区,或者在追击的路上临时埋上地雷,趁机干掉他们。


利用敌人想得到食物、水和财物的心理,设置“开门雷”来诱捕和杀伤敌人。

二是雷炮结合。战斗中,埋雷炸敌和步枪向敌人射击两种方法并用。当敌人经过雷区周围时,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射击,使敌人本能地惊慌躲避,地雷就会意外响起。1943年5月初,侵华日军“扫荡”了北岳区唐河两岸。700多天,伪军沿沙河大道西进,经过富平县五丈湾村。村民兵中队长李勇带领游击队提前埋设了三颗地雷。在第一个敌人没有踩地雷的情况下。李勇向敌人开了五枪,三个敌人倒在地上。敌军队形混乱,三枚地雷接连被踩,当场炸死8人,重伤25人,创下了北岳区矿难以来一次性杀敌的纪录。


矿炮结合是将水雷战和麻雀战结合起来,提高地雷杀伤效果的最有效战术。

第三是飞行布雷。飞行布雷又叫飞爆。根据敌人下一步的行动方向,临时选定布雷位置,在敌人行进或搜索的间隙空,看到敌人的影子就快速布雷。这种战法不仅要求投弹手熟悉战场地形和周边情况,还要求埋弹技术非常娴熟,胆大心细,危机时刻无所畏惧。因为飞行布雷和敌人的行动方向一致,很难防备敌人的出其不意,所以更容易成功。1944年10月兴县“反扫荡”期间,敌人接连轰炸后,他改变了路径。民兵中队长郭根根迅速挖出大道上的地雷,抄近路走在前面。因为时间紧,郭根根直接把一颗地雷塞到路边的草丛里,把导火索换成了绊网。结果一个雷就打死了两个敌人。


“飞行布雷”要求轰炸机熟悉敌人的下一步行动、周围地形和布雷技术。

第三阶段,比武阶段,是地雷战的提升期。在地雷的严重威胁下,敌人逐渐改变了战术。它往往白天卧,晚上出,向西改道,绕道而行。每次扫荡都带来探雷器和工兵,让传统的地雷和战术越来越没有效果。针对敌人层出不穷的新花样,广大军民不断创新地雷结构品种,发展了夹雷、发雷、子雷、跳雷等新型地雷类型,布设手段也越来越精良,努力增强地雷布设和起爆的主动性和可控性。

一方面,在布雷时,以假乱真,让敌人难以识别,迫使敌人移动缓慢,相机对其杀伤更大。1944年6月,东长屿200多名日伪军到南平“扫荡”,派出4名工兵探雷。遇到埋好的地雷,他们画圈,安全通过民兵预设的雷区。敌人进村做饭时,藏在附近山上的4名民兵抓住机会迅速下山,把敌人画的圆圈全部擦掉,在没有地雷的地方模仿画了一些圆圈。当敌人下午回来时,他们认为他们上当了。


虚实交替,使敌人难以识别,增加了他行动的难度,创造了杀死敌人的机会。

另一方面,根据地军民大量使用没有金属部件的石头地雷,使敌人的探雷器难以探测。必须使用铁矿时,要深埋,以减少被发现的概率。再加上“真假雷区”,到处埋着破锅烂铁,让敌方工兵疲惫不堪。后期民兵们利用探雷器在使用时要靠近地面来回移动的特点,设计了专门用来轰炸探雷器和工兵的“发丝雷”和“马尾雷”。他们的特点是头发和接触杆等外露部分很难被发现,而且他们的灵敏度极高。只要他们轻轻一碰,地雷就会立刻被触发,从而再次占上风。在反探测的基础上,民兵们还通过改进地雷的触发机制,设计了“母雷”、“跳雷”、“胡子雷”等多种诱杀装置,使敌人即使发现了地雷,也无法顺利得手。

此外,民兵们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改善自然地形,创造一切有利于发挥地雷威力的条件。1943年秋,200多名侵华日军从孟平张裕向五台县运送物资。当地民兵决定埋伏在两边都是悬崖的黑崖上。他们测量了悬崖的高度,将人的平均高度扣除,作为矿绳的长度。地雷从悬崖顶投下,在敌人头顶的高度引爆。仅消耗地雷11枚,手榴弹18枚,子弹30余发,炸死日军士兵20余人,炸伤。


通过改造自然地形,敌人必去,从而提高地雷杀伤敌人的效率。

第四阶段,进攻阶段,是水雷战的成熟阶段。水雷战与地道战、麻雀战有机结合,相互配合,相互掩护,使水雷战逐渐从单纯的防御作战演变为以防御为主的进攻作战。民兵的斗争口号也相应地变成了“时间少就打,时间多就打,时间少就准备打。”

一种是送雷上门。针对敌人逐渐向中心据点撤退,无法被地雷炸死的情况,民兵们创造性地改变了使用地雷的战术,在敌人据点埋设地雷,或者在敌人运粮队必须经过的路线上埋设地雷,向敌人发起主动进攻。1944年夏,敌人从青岛调来300多名日军,企图与杭村据点的敌人一起反攻海阳根据地。乔装打扮后,余华虎携带4枚地雷,天黑后跟随敌队,混入据点,躲在厕所里。敌人睡觉后,把地雷埋在据点的操场上,然后翻越围栏返回。第二天清晨,敌人集结演练时,4枚地雷相继爆炸,当场炸死敌人16人,重伤21人。


民兵在敌人据点埋地雷,用“送地雷上门”的方式爆炸

二是围攻碉堡。针对深入我国中部地区的兵力相对薄弱的敌人据点,用地雷对敌人进行围困、压缩和压迫,结合冷枪射击和政治攻势,使其寸步难行,最终达到迫使其撤退或投降的目的。晋绥八师民兵为了围攻敌人孤立的山地据点,27天内在据点周围埋设地雷10次,先后爆炸地雷27枚,炸死敌兵51人,形成重围将敌人禁锢在据点外,彻底切断了据点与外界的联系。敌人束手无策,坐山观虎斗空,不得不连夜逃亡。

三是村战。地道战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了被动防御和主动进攻有机结合的村庄战。发现敌情后,群众立即转移或进入坑道。民兵首先把敌人堵在了村外。如果敌人冲进村子,占领了街道,民兵就通过地道转移到村子中间的高楼工事或炮塔上,用预埋的地雷炸死敌人。如果敌人火力猛烈,民兵就全部进入坑道,用地雷、冷枪等灵活机动的方式攻击敌人。如果情况恶化,民兵也可以从隧道走出村庄,从外面攻击敌人。1941年12月,敌人分三路包围了高阳县巴郭庄。民兵和区游击队分四路进入坑道,在村里到处拉地雷、扔手榴弹,其余的在村外牵制敌人。敌人多次试图建造房屋和挖掘隧道,但多次触雷。黄昏时分,敌军伤亡三十余人,被迫仓皇撤退。


在村庄战中,综合利用高层工事、双壁墙、隧道工事,形成交叉火力杀伤敌人。

第四,联合村扭打战。联村攻是以村联防为基础,多村协同作战。内村负责纠缠敌人。外围村落借助高层防御工事、地道、地雷,到敌边、后骚扰敌人,内外夹击敌人,互相支援。敌人撤退时,各村相继或一起追击,伺机扩大战果。地雷不仅是阻止敌人在联村扭战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防止敌人完全占领村庄的最后一道防线。1947年1月9日,定县国民党军第一师和还乡团共1200人入侵大路庄村。大路庄及邻近寨里、北齐的村民,以扭村的方式反击。那天敌人冲锋10多次,都被民兵用地雷和手榴弹炸了回去。他们激战至天黑,在敌人伤亡40余人后逃回城内。12日,敌人再次进攻,民兵守住高楼工事,一直战斗到黄昏,迫使敌人再次撤退。13日,敌人第三次来了。民兵利用老佛爷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后,主动通过地道撤退。敌人进村后,踩了几颗地雷,不得不再次撤退。三次,敌人共伤亡120人,民兵仅伤亡3人。

联村“扭罢工”的特点是“扭罢工”。敌人撤退时,各村联合追击,伺机扩大战果。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零度游戏网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本文地址:http://www.00line.com/gamegl/64270.html


< img src="http://www.00line.com/zb_users/theme/tx_app/style/img/gg1.jpg">
< img src="http://www.00line.com/zb_users/theme/tx_app/style/img/gg1.jpg">

分享到

温馨提示

下载成功了么?或者链接失效了?

联系我们反馈

立即下载